仁怀之名始宋代,北宋大观三年(1109年)设县。茅台位于仁怀城西13公里处的赤水河谷。关于茅台一名,相传最早的年代叫马桑湾,是因此地长满马桑树得名。到宋代时才称为茅台,其街后有一个很宽大的土台,是历代濮人祭祀祖先、神灵之地,上面长满了茅草,当地人们称此地为茅草台,简称茅台。元代以后称为茅台村。 

       贵州自古不产盐,以川盐入黔为食,赤水河便是川盐入黔的主要通道。清乾隆八年(1743年),贵州总督张广泗倡导修浚赤水河,在民间举贤征工。茅台渡夫吴登举闻讯自荐,恳请修河,行舟通引,并刺指滴血,以自家十八人为担保,愿为修治赤水河效犬马之劳。 

       于是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发赤水河。乾隆九年(1744年)二月开始施工,上起四川叙永县天鼓岩,下至贵州赤水市元厚镇鸡心滩,长400余里,治理68滩。吴登举被委派负责招募民工,治理河道。至乾隆十二年(1747年)八月竣工,盐船直可达茅台。至此,茅台便是盐商云集的商贸集镇。 

      清代大儒郑珍写下的诗句“蜀盐走贵州,秦商聚茅台”,这便是张广泗治理赤水河后的茅台写照。不同行业的商人聚集茅台,形成了茅台的“商贾文化”,在茅台沉淀和发扬。



       所谓秦商,是明、清时期形成的天下两大商帮----秦商(陕西)与晋商(山西)。秦商以贩盐到四川,凭借雄厚的资本,逐渐垄断了四川盐业生产,最终形成了“川省各厂灶,秦人十居七八,蜀人十居二三”的局面。而且“自康熙以来,川盐的运销大多数由陕西商人包揽,主要销售于贵州、云南两省”。 

       商贾集聚茅台,自然需要美酒来丰富其生活,调节旅居之思情,解除艰辛之疲惫。因此,白酒需求量日需增大。茅台的酿酒业也应运发展,清代诗人陈熙晋写下“家唯储酒卖,船只载盐多”的诗句,就是茅台镇商贸发展中“盐”与“酒”的两大产业状况。 

       彼时,自荐修河的吴公后人,亦在赤水河上运盐经商。后来吴氏在茅台仁溪沟取醉泉井水酿酒,酒香远近闻名,往来盐商无不称赞。 如今“商诚老窖”之酒体,正是一脉相承的吴氏佳酿。秉承商贾文化之精神,以“端午踩曲、重阳下沙;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”的古法工艺,酿出大曲坤沙酒,经过三年以上存放,精心调制出口感细腻饱满,馥郁醇厚的酱香美酒,衍生出多元微妙的香味和气质,彰显、散发着三百年茅台商贾文化的独有人文魅力。